【記者陳世旺報導】外傷、手術、不明原因、癌症病人接受部位切除很容易導致淋巴水腫現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陳俊嘉醫師表示,顯微手術的精進及儀器設備的進步,利用淋巴靜脈吻合手術、顯微淋巴移植手術,治療淋巴水腫是一種新醫療技術。
陳俊嘉醫師四年前到美國接受:《1》淋巴靜脈吻合手術目的在將淋巴液重新引流回至血液系統,減輕肢體的腫脹。(2)顯微淋巴移植手術,移植健康的淋巴結到淋巴水腫的區域,取代原本失去功能的淋巴結,將淋巴液引流到靜脈系統,改善淋巴水腫。目前,這兩種手術都相當成功的改善病人淋巴水腫的問題,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且少併發症。提供一項除了傳統復健治療之外的另一項手術治療新趨勢。
陳俊嘉醫師指出,淋巴水腫是指因為淋巴系統受到破壞或是淋巴系統失能,導致淋巴回流變慢或受阻,最終使得淋巴液的回流路徑堵塞,而使,淋巴液堆積在身體的某部位,進而某身體組織部位淤積過多的淋巴液而產生腫脹的現象。
乳癌、泌尿系統、大腸癌術後應注意淋巴水腫現象
淋巴水腫的成因可以是先天不明原因,或是後天外傷、手術或癌症造成。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陳俊嘉醫師表示在癌症病患,如:乳癌病人接受乳房全切除與腋下淋巴結擴清手術、婦癌病人接受腫瘤切除與腹腔淋巴結擴清手術、泌尿系統癌症病人接受腫瘤切除與腹腔淋巴結擴清手術、大腸癌病人接受腫瘤切除與腹腔淋巴結擴清手術,術後均易發生肢體淋巴水腫。且很多病患在手術後還要進行放射線的輔助治療,更容易加重這樣的情況。乳癌手術後的淋巴水腫常發生於患側的手臂,發生的時間約有一半在術後的1~2年發生內產生,發生率約10%-30%,但也有許多人在數年後才發生。
傳統療法容易回復水腫
在過去傾向保守治療,如:抬高肢體、穿戴壓力衣、按摩等,成效有限且效果不易維持,病人往往會有回復水腫或甚至更嚴重的現象。
- 運動:身體肢體伸展放鬆的運動,專注在肌肉緩慢的伸展與收縮,可以增加肢體淋巴的回流,過度疲勞的運動,反而無法達到效果。
- 纏繞肢體加壓:利用彈繃纏繞肢體,可以驅趕淋巴液回流到身體裡面,從遠心端的腳趾或手指間纏繞到近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 淋巴按摩:使用此方法驅趕肢體末梢的淋巴液回到身體裡面,以減緩肢體淋巴水腫的情形。但皮膚有傷口感染或其他皮膚相關疾病的人不適合。
- 氣壓式的加壓:在肢體穿戴氣壓式的袖套或襪套,利用氣壓幫浦的協助,將肢體的淋巴液驅趕回身體裡面。
- 穿戴壓力衣:長期的穿戴壓力衣,以達到避免肢體淋巴過度堆積而造成水腫的現象。穿戴壓力衣時,應能讓肢體適度的活動,這樣的活動也有助於增加淋巴的回流。
- 整合性退腫治療是目前被認為最有效的非手術治療方式,利用整合上述的治療,改變患者的生活習慣等方式,藉由自我的照護,達到治療的效果。
淋巴水腫的診斷方式:
- 核磁共振造影:能判斷組織水腫及後期纖維化的狀況,判斷淋巴水腫的期別。
- 電腦斷層攝影:能了解組織結構,同時診斷血管是否阻塞,了解淋巴回流阻塞的區域。
- 都卜勒超音波:可以幫助了解血流及壓力狀況,協助了解組織淋巴水腫的狀況。
- 核子醫學影像淋巴造影:可以直接顯示淋巴循環的狀況,看出淋巴阻塞的位置。
- 循綠能淋巴螢光造影系統:利用特殊螢光顯影裝置,能夠在術中幫助診斷,並且協助淋巴吻合手術的進行。
一位50幾歲婦女,因子宮頸癌手術與腹股溝淋巴摘除,加上放射線治療,造成大腿淋巴水腫,痛苦十幾年。雖然,曾經積極的復健治療,但是,只要一停下來,就會復腫。而且,常常因為如此,造成下肢的蜂窩性組織炎,得反覆治療。在去年初接受淋巴靜脈吻合手術後,下肢水腫立即明顯改善,再經過復健治療後,外觀明恢復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