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病友組樂團到中山附醫演奏分享音樂療法

【記者陳世旺報導】治療疾病除了正統藥物以外,音樂療法、園藝療法等另類醫療也有輔助作用,由特殊病患和家屬成立的「藝啟生活家庭協會」,今【6日】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音樂表演,不尋常的小孩準備九個月,粉墨登場,賣力演出博得在場觀眾喝采,病患家屬分享藉音樂來療癒孩童的心路歷程。

圖說:中山附醫副院長田雨生接受藝啟生活家庭協會音樂班班長感謝狀   

《藝啟生活家庭協會》成員是病患兒童暨病患家屬組合,以各項「藝術活動與觀摩」服務特殊需求家庭。由活躍五年的音樂班延續而來。由「音樂家庭」再擴大為現今的協會。音樂班每年都到醫院分享音樂,也曾參與老人院、博物館與台北市政府舉辦的活動,讓音樂療癒社會。

成員有34個家庭13種病類

    五年前只有結節硬化症家人組成一個音樂班,目前有34個家庭13種病類,包含了結節硬化症、遺傳性下肢截癱、高雪氏症、朱伯特氏症等四種罕見疾病,及自閉症、唐氏症、亞斯伯格症、第一型糖尿病、焦慮症、中風後遺症、癌友、飲食失調與思覺失調等患友參與。

圖說:中山附醫兒童部主任和蔡政道醫師表演會前說明音樂會的意義。主張有些病不一定要靠藥物,音樂療法也有其功能

    協會會長謝淑珍感謝中山附醫兒童部蔡政道醫師和副院長田雨生,大力促成醫院提供舞台讓罹患特殊疾病孩童有動口、動手、動腦、動身體的機會,會員以自助、互助與共享為目標﹗透過藝術滋養心靈,讓家庭在艱難、恐懼或焦慮時,能以藝術活動帶給家庭療癒與希望,並讓藝術牽引起家庭生命的熱情與能量。

    當音樂班進行到第三年時,音樂老師思考著如何讓患者能更有自信與自在的學習音樂,「如果透過角色交換,讓孩子教家長音符、節拍,是否能讓家長與孩子之間有重組的互動關係」。同時,家長們也思考著,如果大家一起學習音樂,在家就能有較完整的樂音組合,就在這默契地的連結下「音樂家庭」的意象油然而生。

首場表演感謝中山附醫蔡政道醫師為他們做整合門診

    最初音樂家庭的成員皆由「結節硬化症」家庭組成,音樂療法件被接納,現在已經有13種病類家人加入。2019年擴大服務,7月7日成立藝啟生活家庭協會》。

    十年前中山附醫兒童部蔡政道醫師為這些罕見疾病兒童做「整合型門診」,宅心仁厚的醫德感動了協會成員。8月6日特地來感謝蔡政道醫師,也為求診的患者與家屬進行音樂分享。 

    音樂班背後的推手陳彥宏老師,除了為音樂班譜曲、教學外,還得額外擔任家長的「傾訴對象」與孩子們的心理老師。陳老師是法學博士,雖然他非音樂「專業科系」出身,而陳老師的音樂素養、藝術涵養足以成為道道地地的「音樂人」。

    台大謝豐舟教授「化為千風」。他引領協會將音樂帶給更多需要的特殊需求家庭,也因此啟動了《藝啟生活家庭協會》的成立。一個協會的成立絕非一個人的力量所及,是在眾人的參與、學習、貢獻與堅定的愛,與大天使的關懷所結合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