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中山附醫率先成立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推動失智家庭遊藝日

【記者陳世旺報導】中山附醫四年前在臺中市首創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已經服務超過1,600位失智症個案。今年再輔導向上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中部地區第一家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預計今年11月5日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舉辦失智友善藝術創作活動「記憶拼圖-失智家庭遊藝日」。

11月5日「記憶拼圖-失智家庭遊藝日」

   活動將邀請16位年輕型失智者與家屬一起到國美館觀賞「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從中啟發靈感進行創作,希望失智家庭能藉由創作抒發日常生活的壓力,用創意表達真實的心聲。

    在中山醫大醫學系學生志工陪伴,每位失智者將創作一件屬於自己的30X30作品,將所有作品拼接成為大型團體創作,並以「記憶拼圖」的概念完成。

透過了解更多年輕型失智症個案的多元需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國美館與向上社會福利基金會希望建立一個醫療與社會照顧整合的模式,讓年輕型失智者能夠在國際級場域與藝術專業帶領下,無壓力的揮灑色筆和藝術,共同從醫療、長期照顧與美學打造一個有尊嚴、有品質的幸福生活!

    此作品預計在11月14日舉行的臺中市109年失智照護服務計畫聯合成果展展示,歡迎民眾前往觀賞。

失智症有年輕化趨勢

        台灣的失智症人口每年以一萬人在增加中,目前已有28萬人,預計在2040年會達50萬人。失智症不再是年長者的專屬,年輕型失智症(65歲以下)已達一萬八千人,他們看起來跟一般人沒有兩樣,曾經是上班族、上健身房、忙碌於士農工商的工作,從高階主管、組長、職員到家庭主婦都有。

    要讓失智症家庭平常能夠享有一般人的生活與休閒機會,中山附醫共照中心兩年前受邀支持國美館大力推行在建構失智友善博物館的藝術平權理念,透過欣賞館內展覽作品,搭配上藝術治療師的引導,讓失智/高齡者參與者可以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

「十科共照、雙倍守護」得到SNQ全國醫療品質標章

    國美館在三年前就與國際接軌共同推出失智友善博物館的概念,此次的活動以感性的方式提升一般大眾對失智症家庭的關懷,強調社會友善,期待民眾可以透過失智者的創作,進而瞭解文化平權的概念」。

    中山附醫總院長蔡明哲指出,醫院建構「兩次四步驟-便捷確診」一個月就會確診,與十種醫療專業與法務的照顧諮詢。

「共照中心是一個全人、全隊、全家的服務,去年以「十科共照、雙倍守護」得到SNQ全國醫療品質標章。

    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今年也輔導向上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清活小屋」,是中部地區第一所年輕型失智服務據點,目的希望失智症個案與家庭不要因此失志要過正常生活,以互助共同生活的概念讓年輕型失智者與其家人能夠減少照顧負荷壓力,每天在有興趣、有歡樂的氛圍之中。

阿茲海默症造成失智主因

    周希諴主任說年輕型失智個案所面對的困難很多元,由於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失智症因認知功能的關係,生活上開始出現遺忘、針對空間與時間沒有概念、平常容易放空、對週遭事物不感興趣,漸漸地失去社會與家庭角色。有時認知功能無礙,他們可以侃侃而談甚至開玩笑,但有時忘了自己前一秒鐘做了什麼事,情緒轉為靜默。

失智者失去:家庭和諧、健康、財富

  年輕型失智症家屬曹先生感慨地說,62歲太太失智,終日陪伴相隨,以一首蝶戀花來描述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心路歷程,藝術工作者的曹先生更以蝴蝶和花的變化,意味著「長時間的病程也讓家屬照顧出現挑戰」。

   失智者和照顧者需要專業人員鼓勵輔導,並要配合長期照護資源與社會大眾提供友善的態度與機會」。

    衛生福利部於2017年發布『失智症綱領2.0』,希望利用八年時間打造一個失智友善的社會,努力建置失智照護體系與全民失智識能教育。透過全國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配合民間的失智人權倡議以及失智友善社區與商店建立,四年來已經開始在國際社會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