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罹患新冠肺炎應防引發自體免疫疾病

【記者陳世旺報導】「新冠病毒感染者,未來產生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為未感染者三倍左右。」這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長期研究風濕免疫疾病的魏正宗副院長及高雄榮總團隊合作,利用TriNetX這個全球電子病歷資料庫,大數據研究了在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這段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期間所得到的結果。也是國內歷來最大樣本數的新冠肺炎與自體免疫疾病之研究,成果刊登在2023年2月 知名期刊柳葉刀(Lancet)子刊。

14889

圖說:中山附醫魏正宗副院長專門研究風濕性免疫疾病專家:「新冠病毒感染者,未來產生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為未感染者三倍左右。」

確診半年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是未確診者3

該研究納入了380萬名接受COVID-19核酸(PCR)檢測的個案(約90萬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和290萬例對照個案),使用傾向分數配對使二組年紀、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生活形態及基礎疾病特徵相近,持續追蹤180天,觀察比較COVID-19感染後產生各種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研究結果發現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半年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之累積發生率(cumulative incidence)為3%,為未感染者之3倍左右。

其中,又以僵直性脊椎炎(3.21倍)、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變(3.14倍)、系統性紅斑狼瘡(2.99倍)、類風濕性關節炎(2.98倍)、乾癬(2.98倍) 、乾燥症(2.62倍) 、血管炎及多發性肌炎(1.96倍)最為常見。

罹患新冠肺炎後應防發生系統性紅斑狼瘡

研究團隊也同時觀察了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不同種族,不同嚴重度之間的差異。 結果發現男性和女性,症狀輕微或中重症患者都有相似的結果。但女性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略高些;不同年齡層的表現略有差異,但41-64歲這個年齡層的COVID-19患者在各種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都明顯高於未感染者;亞洲人罹患新冠肺炎後則要特別留意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生。

抽血檢測ANA, RF, CRP, ESR等相關檢驗

研究團隊推測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激活免疫反應,產生細胞因素風暴,進而導致系統紊亂,攻擊自己的組織,形成自體免疫疾病。另外,人體的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企圖對抗病毒抗原,若病毒抗原又和自身體內的抗原結構相近,導致交叉反應,也就是可能同時也在無意中對自身抗原所在的細胞與器官進行攻擊,進而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

該研究在臨床應用性有深遠的影響:不論是在COVID-19流行期或疫情後期,建議臨床醫師 在治療新冠肺炎急性或康復期患者時,應同時留心觀察自體免疫疾病的表徵,必要時抽血檢測ANA, RF, CRP, ESR等自體免疫疾病相關檢驗,以期早期發現早期處置,讓患者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

確診痊癒後應防那些症狀出現?

基於研究發現,研究團隊建議新冠患者痊癒之後,仍應應注意自身症狀,若發生長期皮膚紅疹,口腔潰瘍,肌肉骨骼酸痛,關節僵硬, 掉頭髮, 口乾眼乾,疲倦…等相關症狀症狀,應考慮自體免疫疾病之可能,提早就診各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確診後保養:適度運動、重視營養、增強免疫力

類風濕免疫學專家魏正宗教授指出,確診後,經過隔離治療,大約7天之內會痊癒,若隔離解除還是快篩呈陽性,也不用太緊張。大約一個月內會呈陰性,若二個月內,還呈陽性,除懷疑快篩正確否?還得懷疑有否二次感染。通常注意營養、漸進式運動、重視身心靈健康、減少壓力、增強免疫力,就不需再做預防性檢查。

乾咳應多喝水深呼吸眠足

確診後約有20%到30%有長新冠現象,若長期皮膚紅疹,口腔潰瘍,肌肉骨骼酸痛,關節僵硬, 掉頭髮, 口乾眼乾,疲倦…等症狀,7天之內為改善,應就診相關科別,若有乾咳現象,應多喝水、深呼吸、漸進式有氧運動、呼吸運動、重視營養、多休息、睡眠充足、少壓力,自會痊癒,不用太擔心。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