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國內股票上市公司台灣微脂體,專門研發癌症、眼疾及抑制急性與慢性疼痛之奈米藥物研發,產品多項或國際專利,享譽國際。2月22日正式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將就台微體自行研發目前尚缺的醫療需求,抗肝癌、直腸癌、淋巴癌新藥以及退化性關節炎用藥,進行臨床試驗合作,嘉惠更多病患。
三項新藥,四個臨床實驗
台微體董事長洪基隆博士表示:「他和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許重義在美國就認識,他和公司總經理又都是中部人,中國附醫又是中部醫療院所當中的佼佼者,台微體就把這三款產品的臨床醫療中心設在中國附醫,嘉惠中部地區民眾。
台微體公司總經理葉志鴻指出,原發性肝癌、直腸癌、淋巴癌這三種癌症,目前現階段的治療,出現缺口,此次與中國附醫作三項產品,四個臨床實驗合作,這三款藥物皆是針對解決現在尚缺的醫療需求所研發的,希望造福更多台灣病人。
肝癌新療法:肝癌門靜脈癌栓
這三款藥物的臨床試驗均為多國多中心性質,除在台大、台北榮總、三總、中國附醫合作外,也分別於中國、澳洲與美國同步進行合作。原發性肝癌過去用栓塞治療上有缺口,此項新藥專門做肝癌門靜脈癌栓。
圖說:前排左起台微體公司董事長洪基隆、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中國附醫暨醫療體系董事許重義、中國附醫癌症中心院長趙坤山。
此次的合作主軸乃將台微體針對尚缺的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s)所開發的多款新藥,透過中國附醫的臨床試驗中心平台,將收案範圍擴及中部地區,造福中部地區病人。
新藥可長效緩釋專治眼疾、關節炎
藥品開發部協理施雪芳博士表示,台微體旗下所研發的重點產品包括治療原發性肝癌及直腸癌的放療增敏抗癌藥物;長效緩釋的眼疾藥物以及用於抑制關節炎疼痛的長效緩釋藥物。
肝癌新藥可幫無法進行局部栓塞患者
惡性腫瘤在104年仍高居國人死因首位,造成約47,000名病人死亡;其中肝癌與結腸直腸癌分居第二、三名,肝癌尤其可被視為亞洲人的「國病」,但因肝癌並不好發於歐美人種,故歐美等大藥廠並不會特別致力於肝癌藥物的發展,造成目前市場上缺乏有效治療肝癌的藥物。在肝癌末期病人中,因門靜脈遭腫瘤壓迫而無法進行局部栓塞治療的病人約占35-40%。
中國附醫有16種癌專科診療團隊每年約有6000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周德陽教授表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具有完整先進的癌症研究、診斷、治療水準,擁有16種重要癌別的多專科診療團隊,每年新診斷個案約5,500例。骨科部每月門診量約7,300人次,風濕免疫科每月門診量約5,000人次,其中因關節炎疾病前來診治的病人不在少數,醫院在相關治療方式也積極與國內外多中心合作進行臨床試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很榮幸能夠跟台微體合作,進行抗癌、長效緩釋關節炎新藥臨床試驗,希望此三項研究的成果能夠造福病人。」
長效緩釋關節炎藥物可減輕疼痛與不適
根據健保署統計,約莫有300萬名國人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且還有逐年呈現年輕化趨勢。中國附醫主任祕書方信元表示,膝關節炎是常見的中老年人疾病,在疾病初發之期,大多數會先採用非類固醇類的消炎藥與復健來進行治療,隨著疾病惡化,類固醇的注射藥物便成為標準療法。一般臨床用藥規範上會建議將類固醇藥物的注射次數控制在一年不超過四次的範圍內,但這些類固醇藥物的藥效僅可持續一至兩週,關節炎病人必須忍受疼痛與不適。
中國附醫副院長 藍忠亮教授表示,罹患風濕免疫疾病的病人通常也飽受關節炎之苦,長效緩釋關節炎藥物的開發可望滿足這群病人所需的醫療需求。中國附醫去年成立風濕免疫中心,提供超音波介入性治療、病人衛教及復健、個案管理等整合性醫療,在臨床試驗方面亦積極進行國內及多國多中心新藥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