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李文華院士建構的六大科研中心,分別在失智症之創新治療、治療近視眼藥水開發、間質幹細胞治療及骨融合術臨床應用領域表現亮眼,新創研究成果豐碩,今年第十四屆國家新創獎有4個研究團隊獲獎,創下歷年最佳成績;於9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接受國家生策會頒獎表揚。
中國醫大榮獲今年國家新創獎的4個研究團隊與創新研發成果:
開發近視新藥有斬獲
一、新藥開發研究所 卓夙航 教授團隊研發成果--「開發治療近視的微小RNA眼藥水(SHJ002)」。2.卓夙航教授團隊研發「開發治療近視的微小RNA眼藥水(SHJ002)」,發現眼睛內微小RNA-328 過度表現會抑制數個與近視相關的基因,導致近視形成。於是設計新藥物來中和過多微小RNA-328。以點1.的方式,治療已有輕度近視老鼠及兔子,療效令人十分滿意,療效勝過散瞳劑,且沒有觀察到副作用,因此有成為新藥的潛力。
精準醫學:開發間質幹細胞治療臨床應用
二、免疫學研究所所長 徐偉成 教授、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院長 周德陽 教授、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振寰團隊研發成果--「精準醫學:開發間質幹細胞治療相關之精準醫學的臨床應用」。.研究團隊經過詳細之分子機轉研究發現在雜錯多型之人類間質幹細胞中發現具單ㄧ族群標誌之細胞,會表現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號接受體其展現自我複製與多重分化之特性,以此為一極具潛力之能促進臍帶間質幹細胞移植之高成功率。精準醫學之研究於體外細胞實驗中發現專一針對兩大分子訊息傳遞路徑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號/接受體,及4號趨化因子受體/基質細胞衍生因子探討其雙向交互作用。進一步在大鼠模式中,呈現精準醫學之實例,若移植表現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號接受體之臍帶間質幹細胞,及與體內細胞之基質細胞衍生因子之間雙向交互作用,藉以促使其心臟及神經功能改善。
開發骨融合術臨床應用之植釘模擬及規劃系統
三、中國醫大暨亞洲大學聯合系統大學3D 列印醫療研發中心陳怡文、施政廷、陳大正、黃祥銘、陳賢德團隊研發成果--『開發骨融合術臨床應用之植釘模擬及規劃系統』。『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係為國內第一個完整與醫療體系內結合並專攻3D列印新創醫材技術之研究中心,從原創研究、臨床驗證、標準制定等層面,進行創新醫療技術及器材之開發。
此項技術可協助相關醫療技術及產業開發,應用於骨骼螺釘置入規劃及手術模擬軟體系統,幫助醫師在不需改變手術規則及額外的訓練下,進行預期植釘路徑的選擇、規劃,以及術中、術後的比對、確認,同時也可直接提供施術者骨質密度資訊,幫助醫師判斷、衡量植釘路徑上骨密的差異,用於術前規劃,並與導航系統結合用於術中即時評估有極大的功效,甚至本技術可考量植入螺釘規格資訊,分析不同螺釘與骨骼間接觸情況,協助新型螺釘開發與特性評估。
失智症之創新治療已向六國申請專利
四、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 藍先元 教授團隊研發成果--『失智症之創新治療』。係全球第一以DAAO 抑制劑 、苯甲酸鈉 改善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和整體功能,並率先發現D型-胺基酸氧化酶抑制劑, 可以改善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和整體功能,安全性良好。
已獲得台灣、德國、加拿大、澳洲專利,其他六個國家申請專利審查中,並與藥廠簽訂技術移轉,為全球各大藥廠不斷失敗的失智症新藥臨床試驗開發出新的道路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