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巴金森氏症新葯二期臨床試驗高醫正式啟動

【本報訊】新藥公司百朗克(Brain X)旗下治療帕金森氏症新藥C100,於美國與台灣FDA分別以28天與23天罕見速度通過二期人體臨床試驗申請後,已在台正式啟動臨床試驗收案。預計收案約106人,率全球之先,高雄醫學大學啟動巴金森氏症二期臨床試驗,最快可望於2020年底完成。

抗生素頭孢曲松可促進多巴胺神經細胞新生、抑制神經發炎與退化

百朗克表示,這項新藥,是臨床上使用超過30年的抗生素頭孢曲松的老藥新用,是源於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何應瑞發現,這項過去用於治療腦膜炎、肺炎、淋病等細菌感染的抗生素,具有清除大腦麩胺酸神經系統毒性,促進多巴胺神經細胞新生、抑制神經發炎與退化,甚至回復海馬迴神經細胞活性,防止發生失智症等多項神經保護功效。因此他的研發團隊遂在瑞金生技集團總裁江文舜與其他個人天使投資的支持下,積極並系統性地投入這項老藥用於治療巴金森氏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理論基礎與技術研發工作。目前C100已取得台灣、美國、中國、歐洲、澳洲、日本等多國專利,並於2017年底與今年初獲得美國與台灣FDA核准多國多中心二期臨床試驗,在今年11月22日正式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作,啟動這項藥物用於治療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第二期臨床試驗的收案。

深腦刺激術有效但是貴又有風險

何應瑞表示,巴金森氏症已經在文獻中被記載超過200年,但迄今尚無可徹底治癒此疾病的方法。1960年代發明了左多巴(L-dopa),可以暫時緩解病人大腦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所引起的神經肌肉僵硬及運動困難,但是此藥物使用5-7年後,會逐漸失效。而在1990年代,國外雖再開發出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在大腦深部埋入電極,利用微電流刺激,調整大腦視丘下核的異常放電節律,可減輕病人運動困難的症狀,但是腦部手術有其風險,而且所費不貲,並非所有患者都能負擔。而C100藥物,是過去已在臨床上廣為使用30多年的藥物,因此安全性已經獲得驗證,而目前實驗室利用動物實驗,已證實此藥可有效遏止巴金森氏症所引發的大腦神經退化與運動困難,甚至可以增加大腦神經新生,提升認知功能,有效延緩神經退化所引發的失智現象,因此可為巴金森氏症患者提供一個更為便捷有效的治療策略。

高醫率先臨床實驗

目前這項跨國多中心二期臨床試驗計畫,台灣部分是由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神經科權威,劉景寬醫師擔任計畫總主持人,集結台大、台中榮總、童綜合、高醫、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醫學中心神經科醫師組成臨床試驗團隊,分頭進行收案試驗。高醫臨床試驗團隊已率先在今年11月23日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