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潘隆森醫師捐銅人和穴道圖譜電子書供科博館遊客索引使用

【記者陳世旺報導】為推廣經絡推拿和穴道指壓,協助民眾自我保健,專門研究針灸50年的潘隆森醫師,2月27日捐贈自製銅人暨所編著﹝簡明銅人穴道圖譜﹞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銅人和穴道電子書放置在中國醫藥廳,供民眾簡易查詢人體14經絡361穴位,提升國人對傳統中醫經絡推拿的認識。

簡明銅人穴道圖譜、潘醫師APP初學經絡穴道指南

    康健雜誌評選為台灣五十大名醫潘隆森中西醫師,曾任教於中國醫藥大學,累積半世紀的臨床和教學經驗,編著十多本有關穴道經絡指壓、按摩、推拿、拔罐等專業書籍,尤其耗時二年多的時間編撰【簡明銅人穴道圖譜】,中文注音所引,簡單易查,配合電腦成立電子書,一分鐘之內就可圖文顯示穴道位置和臨床治療主要療效,可供執業醫師更精準的針刺、灸療和拔罐;民眾也可自行指壓、按摩、推拿,做自我保健的參考。

穴道名稱、編號、尺寸符合WHO標準

    潘隆森醫師學有專精,回饋母校,把監製的銅人捐贈給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灸門診部、中國醫大圖書館,第三尊就是科博館中國醫藥區,捐贈「現代14經絡銅人模型」給科博館,是玻璃纖維製成,後塗以金粉,高190公分、重25公斤。銅人上的穴道名稱、編號、尺寸距離皆符合WHO之標準,穴位名稱是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標準的銅人。

圖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孫維新館長【左二】頒發感謝狀給捐贈銅人的潘隆森醫師【右二】台灣14經絡學會副理事長黃偉志【右】

    為了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和精深的國粹針灸,這尊銅人教絡和穴位,潘隆森醫師特別用羅馬拼音、英文、中文,連外國人都可輕易看得懂經外奇穴,進而想學習,在職醫師更可透過電腦或是潘醫師APP,作更精確的治療,民眾也可自行上網查詢,知道中國傳統醫學穴道的奧秘,甚至還可以自行指壓穴位來保健。2

             穴道圖譜電子書是經絡穴位活字典

     科博館將《簡明銅人穴道圖譜》與北宋醫官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元代獸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一併轉成電子書,透過觸控式面板,不僅增加觀眾翻閱上的便利性,也更能夠達到模型與圖譜相互參照的目的,就像是經絡穴位的活字典。

科博館中國醫藥廳提供經絡穴道查詢

    近年對於針灸、穴道醫學的研究者,日漸增多,民眾來科博館中國醫藥廳,可透過此模型尋找身體上的各類型經絡與穴道,體驗到不同穴位所帶來相異的身體感受,並對自我醫療保健有更多的認識。

圖說:潘隆森醫師現場索引經絡穴點,不到一 分鐘就把正確穴位和臨床療效功能顯現在電子書上

    世界最早的人體模型出現在北宋,太醫院翰林醫官王惟一曾鑄成帶有經絡穴位的銅人,並寫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國醫藥廳針灸單元,原有展示兩座人體模型,一座是仿製的「鍼灸銅人」,一座是「電動針灸人」,如今再增加一座「現代14經絡銅人模型」,希望讓觀眾更方便,更近距離觀察人體身上的經絡穴位。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