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刻鏤半世紀,一刀一斧累積鑿痕,陳漢清由工藝雕刻昇華到藝術創作,越過技術層面,作品是非物質文化,而是心靈和情感的交流與共鳴,手下的刀斧不再隨「形」遊走,而是以其「意」行其「藝」。心靈意象雕刻藝術成為禪雕藝術家陳漢清作品的特色。
朱銘開啟雕刻藝術之門
1951年陳漢清出生於台中市后里區,16歲師承朱川梅、賴春水大師研習木雕和美術,歷經師徒制的薪傳,雕刻底蘊厚實,18歲參加中區雕刻訓練班技能比賽第一名,初露崢嶸,展現才華,為了鑽研雕刻技藝,入伍服役之前,曾拜師朱銘大師,當時朱銘老師忠告他一句話【自己認為十全十美才能接受別人委託,才能服務,這是藝術】,當頭棒喝,陳漢清認為這是【己正正人;己立立人】的精神,開啟他進入雕刻藝術的念頭。
楊英風大師薪傳念頭是雕刻之刀
服完兵役,陳漢清再度拜訪朱銘老師,朱銘老師慧眼,推薦給國際知名台灣雕刻藝術大師楊英風,在楊英風大師調教薰陶之下,陳漢清從工藝雕刻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進入人生的轉捩點。
師父引進門,修行靠自己,楊英風大師著重靈性的創作理念,深深地影響陳漢清。傳統工藝著重視覺感官,裝飾性和實用性為出發點,精湛熟練的技法是技藝傳承。雕刻藝術是自我學習,自我創新,作品供人鑑賞要有內涵,擺脫寫實,保留神韻。陳漢清說:念頭是神來之筆;肉體是材料;念頭是雕刻之刀,所創作四大產品要極致表達喜、怒、哀、樂的神韻,讓鑑賞者心靈和情感起共鳴才是最富有價值的創作。
木雕藝術創作老師陳漢清【上圖】認為,雕刻有自然雕刻法和人為雕刻法二條路線,自然再現是工藝,藝術非自然,而是人創作出來。天作自然,人工補;人補天不足,這才是藝術最高境界。1982年,應聘到美國加州半年,專門為西藏密宗雕刻佛像,次年又到舊金山半年,再為西藏密宗雕刻佛像,當時陳漢清雕刻藝術名噪一時,躍登國際舞台。
禪雕線條行於自然
手工業木雕評審陳漢清老師說:「一般大眾欣賞一件作品,通常都是靠視覺感官,建議可以用簡單的三種線條做為標準。1.立體線條,即造形。2.平面線條,即凹凸長短。3.材質線條,即紋理應用。能調和以上三種的層面。才能顯發直覺本能超凡脫俗的表現。所以著重材質與造形外,還要善用平面凹凸,在兩者之間啟動完美協調感覺,如此就能分辨出作品的優劣。」
陳漢清老師特殊雕法與眾不同,講究線條,以前工法很細,沒有直線條。現代講求快速感,作品反映出現代潮流,呈現出現代生活狀態,紀載出時代背景,這是雕與不雕;行於自然。還原其身;成就奇美的禪雕。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