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肺癌已連續十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位。台灣每年新增逾一萬四千名肺癌患者,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有高達六成肺癌病友確診已是晚期。中國附醫內科部副部長夏德椿表示,基因檢測技術大幅提升,早期診斷,個人化精準醫療,可大幅提升有效治療率。
標靶藥物陸續問世個人化治療新趨勢!
夏德椿教授指出,肺癌可細分為多種不同型別及基因變異,國人最常罹患類型大多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包含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等,肺腺癌中有一些重要的基因突變,其中最常見為EGFR 基因突變,在國內約佔一半以上的比率。而其他基因突變型別,包括ALK、ROS1、MET,以及BRAF 等,以上每個基因發生比率大致都在5 以下,這幾種罕見肺癌都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的治療選項。
圖說:中國附醫 內科部副部長 夏德椿【左】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 理事長 林葳婕【中】中國附醫 胸腔內科 主任 涂智彥【右】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精準提高存活率
目前有許多基因檢測方法,技術大幅提升,包括免疫染色、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基因定序,以及最新的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準確度高,且提供醫生更精確的診斷參考,可針對不同型別進行精準治療,提升治療成效。
肺癌晚期治療以化療、放療、免疫療法和標靶治療為主,目前針對罕見肺癌已有越來越多相對應標靶治療能針對特定基因型別的癌細胞攻擊。但是癌細胞對標靶藥物有抗藥性,第一線、第二線標靶藥物,甚至最新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瞭解病情,進而建議治療規劃,存活率大幅提升。
個人化精準醫療符合治療趨勢
癌症基因檢測可以找出病患的腫瘤帶有哪些癌症基因突變,讓醫師針對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病患擬定適合的治療策略,進而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掌握治療黃金期。這種依據每位病患的基因特性,精準選擇用藥的治療新趨勢叫做「精準醫療」,也稱作「個人化醫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表示:肺腺癌罹患率女多於男,不抽菸、年輕人也會罹患。空物汙染PM2‧5是否致癌?醫學界目前無法證實。罹患肺腺癌除了體質以外,還有種種危險因子,早期診斷,早治療。
為了提升民眾對罕見肺癌的了解,中國附醫偕同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活動巡迴展。中國附醫於10月14日至25日,在急重症大樓1樓大廳展出衛教牆,邀請民眾一同響應。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