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保暖護血管!溫差變化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記者陳世旺報導】歲末寒冬,連續有好幾波寒流襲擊台灣,造成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幅增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陳科維呼籲,「溫差變化」才是造成心血管發病的主因,有三高、慢性病年長者更要保暖。

  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宜注意

    陳科維醫師表示,心臟疾病列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其中尤以急性心肌梗塞最為危險,需要及時診斷、打通血管並阻止心肌壞死及進一步的心臟功能損傷。

圖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陳科維說明治療前後血管情形

    陳科維醫師提醒民眾,如果有發生前胸難以定位的疼痛或不適,合併有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現象,必須立即就醫。

不典型症狀:噁心嘔吐、上腹痛或意識改變、無力

糖尿病患或年長者則應注意“不典型症狀”的發生,依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經驗,多為噁心嘔吐、上腹痛或意識改變、全身無力等表現,患者本身或同住的家人都應特別注意。如果不確定自己的症狀,趕緊就醫,以目前中國附醫開發的人工智慧心肌梗塞診療平台,也可早期發現不典型症狀以利治療。

 

 

 

人工智慧心肌梗塞診療平台及時診斷及早救護

    中國附醫胸痛中心有24小時在院值班的心臟專科主治醫師協助急診醫師診療心血管疾病患者,並有隨時待命之心導管團隊,可在最短時間內集結為患者進行治療,該中心目前的“再暢通心血管時間”平均為55分鐘左右,優於國內其他醫學中心。

AI輔助心電圖判讀”守護生命

自2020年起更與醫院人工智慧中心合作,開發出結合了“不典型症狀高危評分系統”與“AI輔助心電圖判讀”的人工智慧心肌梗塞診療平台,以給予患者最正確的診斷、最即時的治療。此系統已獲得2020國家新創獎及國家醫療品質獎殊榮。

最近氣溫低,天氣變化劇烈,在寒流來襲時,民眾更應注意因冷熱變化,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

依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系胸痛中心的資料顯示,冬季(11月至隔年1月)的ST段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人數,平均每月都有接近20人,是夏季如7、8月時,人數的1.5至2倍。

 陳科維醫師表示,除了寒流來臨時的幾天,在兩次低溫間的回暖期,往往讓人降低戒心,民眾也需特別注意,「溫差變化」才是造成心血管發病的主因。

保暖護血管

有三高、慢性疾病的年長者,在清晨起床如廁、活動時,需特別注意保暖,在睡前就在床旁,準備好外套或是使用便盆椅,減少冷空氣的暴露。

 陳科維醫師亦指出,在天冷時心血管的保健方面,除上述情境外,一般民眾也須注意特別是頭頸部的保暖,外出時戴帽、圍圍巾,口罩除了防疫外,也有一定的保暖效果。

避免在清晨、夜晚溫差大時外出活動,外出運動前應做簡單暖身操,運動流汗後必須穿上保暖外套,避免在吃飽飯後,吸菸或喝酒後,暴露在冷空氣內…等。

 個案分享

  有糖尿病的67歲男性,去年12月28清晨,突然感到一陣胸悶不適,自睡夢中驚醒,合併有冒冷汗的情形。經家人協助送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被診斷為急性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

患者到院時,心跳僅剩每分鐘30-40下,血壓也僅有不到90毫米汞柱,已有心搏過緩合併休克的跡象,狀況十分危急。所幸在心電圖及早診斷後,快速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順利將已完全堵塞的右冠狀動脈打通並恢復血流。患者在接受兩次心導管手術將血管完全修復後,不到一週的時間即康復出院,心臟超音波也顯示心臟功能獲得良好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