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退化性關節炎痠痛造成行動不便和生活品質降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15年起使用機器手臂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前作3D攝影,個人化規劃作精準醫療,不破壞周邊組織,傷口小,術後即可下床,隔天出院,復原快,迄今已嘉惠350位患者成功置換各類關節。
中國附醫人工關節中心副院長許弘昌表示,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因需要使用許多參考點,器械來鋸骨頭,對人體組織破壞多、傷口大,術後5年內有50%患者會有不是的感覺
微創精準、三D動態、定量新技術
新式機器人手臂執行手術則有傷口較小、復原快、器械已磨代鋸,組織破壞少,疼痛感較低、住院天數少等優點。
機器手臂執行前需進行電腦規劃,透過量身打造個人的3D骨頭立體影像,經由影像計算選擇搭配出最適合病人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更能及時調整或確認預定的假體位置,即使處理難度較高的髕骨或股骨關節面,也能準確磨除受損範圍。
許弘昌副院長以MAKOplasty執行手術,其優點除了傷口小、精確度高,更能大幅保留健康骨骼等手術成效,深受醫學界與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肯定。加上手術中可依病人的膝關節動力學條件做即時的假體位置調整,讓病人在術後很快就能貼近自然的膝關節活動。
成功個案分享
77歲男性患者,10年前右膝曾接受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時間長、傷口疼痛且術後需要接受數個月的復健治療,不堪其擾,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平日有固定步行6公里習慣,多年前開始出現左膝內側關節疼痛,因疼痛造成平日運動習慣改變,獲悉有此新技術欣然接受治療。
經許弘昌副院長使用新式機器人手臂_MAKOplasty(立體定位機器手臂輔助膝關節置換術)置換左膝關節,病人術後即可下床,不需要面臨手術後復健,病人亦表示術後疼痛感明顯降低,活動角度較傳統手術大,現在可以在天天不行6公里了,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天天往復健科報到。
經歷傳統手術及機器手臂手術治療後表示,更能感受病患新式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之優點,直呼是退化性關節炎病患治療之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