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木雕薪傳獎得主曾進財用雕刻記載台灣社會演進史

【記者陳世旺報導】傳統習藝的師徒制需歷練3年4個月的苦修,榮獲台灣木雕薪傳獎曾進財老師,就從14歲開始接受雕刻藝術的洗禮,刻鏤超過一甲子,木雕作品呈現老藝師一刀一斧的歲月痕跡,精彩的雕刻人生,就像是台灣近代木雕雕刻史。

圖說:曾進財老師作品展現在三義尋根藝術工作坊

曾進財先生以農村中的生活與愛和親情作為創作的軸心發展出一系列的作品,由內心向外記錄自己生活中的記憶與感觸創作的主題,在尋根工作坊的作品就表露無遺。

以雕刻記錄過去!留下社會演進圖騰

曾進財先生以農村中的生活與愛和親情作為創作的軸心發展出一系列的作品,由內心向外記錄自己生活中的記憶與感觸創作的主題,在尋根工作坊的作品就表露無遺。

今年77歲,出自農村家庭,歲月在他身上鏤雕風霜,雙手後檢,心志不移,專注木雕藝術木雕作品記錄了昔日農村生活的點滴。細膩地刻劃出農村生活的景致。創作題材是多樣化的.從寫實到抽象、農村到時事,已失傳或即將失傳的各行各業,以雕刻記錄歷史,記錄當時的生活點滴,為後代子孫留下時代演進的軌跡圖像。

曾進財雕木亦雕心,作品人物表情,細膩到位,樸實自然。位於三義木雕博物館旁的尋根藝坊,映入眼簾的是古樸作品,如「這是牽豬哥的故事,有點傷感卻很寫實」透過木雕作品,曾進財與自我心靈對話,木雕山水,自然生成。

徒弟一席話讓他扭轉雕刻人生:

十四歲那一年,曾進財離別家人到新竹南大路拜師學藝,從學徒到營生及至創作,投入木雕世界迄今超過60年。四十餘年前,新竹木雕極盛時期,外銷家具以浮雕聞名。1972年中日斷交,六年後中美又斷交,在訂單銳減下,新竹的家具風光不再。有一天,曾進財到三義找昔日徒弟葉煥木,徒弟一見面就說:「師仔,三義木雕很好賺!一天沒一萬也有八千元。」這一番話,扭轉曾進財的雕刻人生。

新竹以家具浮雕為主要市場,三義則以動物與人物為主軸,關公、達摩、觀世音、鍾馗等是暢銷熱門商品,其中又以達摩最受垂青。此時曾進財除了因應市場需求轉立體雕刻外,也兼做山水、人物等浮雕。

  大型化雕刻藝術奠定創作根基

1982年,曾進財以四年的時間,以建醮為主題,打造出〈民俗建醮歡樂景〉作品,次年以「民間劇場」為主題,於臺灣巡迴展覽,獲得眾人的讚賞與自我的肯定,奠下日後朝向創作之基底。

1989年開放大陸觀光後,大陸商品衝擊了三義木雕市場,當年的榮景已成過往雲煙。近四、五年來,曾進財朝創作發展,「內心有什麼境界,外在就有什麼世界。」  

圖說:曾進財老師手持孕婦作品與友人陳杓輝談藝品生活化,腹中藏筆創造出無限生機  

曾進財以樟木刻懷孕婦女,象徵那是一種「薪傳」,一種希望,另類思考,溶入文創概念,腹中創作出筆筒,用筆記載文字來薪傳,顯現藝術朝向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境界。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