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肺癌為十大癌症死因中的第一名,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就醫時有將近65%為第3B至4期患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暨癌症中心內科涂智彥主任說,合併化療及免疫治療為第一線治療新選擇。免疫檢查點PD-1抑制劑,為這群肺癌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
眼睛複視經確診肺癌轉移腦部引起
64歲的黃先生是個重度菸癮者,沒有肺病症狀,只是眼睛有【複視】現象,眼科醫師告誡,複視原因可能腦部長瘤或是鼻咽有異物,建議轉診。民國108年求診中國附醫,確診為肺腺癌第4B期合併腦轉移,經化學治療合併免疫治療,加上整合多科醫療,將他的肺腺癌從第4B期治療到1B期,現在黃先生身體內並無癌細胞。親身體悟健康的重要,轉念更加信佛和樂意做公益。
圖說:患者黃先生【右】接受涂智彥主任【左】2年化療法合併免疫療法,目前沒有癌細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暨癌症中心內科涂智彥主任說,針對黃先生第4B期肺腺癌,採取化學治療合併免疫檢查點PD-1抑制劑;而腦轉移病兆經過跨科討論,請神經外科醫師使用伽瑪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經化學治療合併免疫治療在影像學上即觀察到肺腫瘤明顯縮小,且腦轉移病兆僅剩結痂。治療9個月後,經正子攝影檢查後,僅剩左肺肺癌病兆,跟黃先生討論後,採取較積極治療方式,請胸腔外科醫師將其左肺肺癌病兆於109年7月用胸腔鏡手術切除,切下的肺癌分期為1B期。
【無基因突變肺腺癌 免疫治療現曙光】
涂智彥主任表示,台灣肺腺癌罹患率女高於男,晚期的治療目標以延長存活時間、提升生活品質為兩大重點。涂智彥主任表示,無致癌基因突變(例如:EGFR、ALK、ROS1、BRAF200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過去只能選擇化療,面臨的瓶頸是第一線治療失敗後,第二線接續化療只能延長4-6個月。所幸,目前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癌症免疫治療之一的免疫檢查點PD-1抑制劑,為這群肺癌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
【合併化療及免疫治療 第一線治療新選擇】
涂智彥主任分析,以中國附醫的就醫比例而言,無致癌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近3成,因化療的高副作用包含嘔吐、掉髮、疲倦,加上延長存活時間有限,導致部分患者放棄治療,現今研究發現,免疫抑制劑合併化學治療在一線治療,對無致癌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不僅可以增加治療的有效度,且4年存活率大約是化療的2倍,是兼顧療效與患者生活品質的第一線治療選擇。
目前肺癌治療是個多科整合,合併多科治療的時代,對於肺癌病患治療及延長病患生命,著實重要。目前中國附醫肺癌團隊,對於新診斷肺癌病患,或治療有疑慮的肺癌病患,均採多科整合,多科治療,幫病患找到較佳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