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急性心肌梗塞是國人因心臟病死亡主因,中國附醫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盧炯睿提醒,在寒冷的冬天若出現劇烈胸痛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頭暈、嘔吐、疼痛延伸到肩頸等徵兆,必須儘快就醫,尤其身強體壯,45歲以下年輕人很容易輕忽早期症狀,若錯失最佳搶救時機,恐危及生命,或伴隨而來的不良預後將困擾終身。
心肌梗賽危險因子:遺傳、抽菸、肥胖與血脂異常
盧炯睿醫師解釋,台灣心臟病患10年內遽增3倍,70%是冠狀動脈心臟病,並有年輕化趨勢。年輕人(小於45歲)的心肌梗塞特點是致死率較低、冠狀動脈疾病的範圍比較侷限、病後左心室殘餘功能比較好、短期預後較佳。
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中,抽菸、肥胖與血脂異常,在年輕族群的盛行率是比較高的,高膽固醇血症、抽菸與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更是年輕人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心肌梗塞常見症狀
盧炯睿醫師說明,心肌梗塞常見症狀包括:1.前胸有壓迫收縮性的疼痛、沈重感或難以形容的不舒適。2.疼痛可能輻射散布到一側的手臂、肩、頸部、下巴或背部。3.疼痛常伴有虛弱感、出冷汗、噁心、嘔吐、頭暈及明顯的不安;疼痛是突然而至,持續時間約15~30分鐘或更久,無法因休息而緩解。4.嚴重時會呼吸困難、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胸口像被揪住、緊緊壓住的疼痛」是心肌梗塞也就是心臟病發作典型的症狀。
盧炯睿醫師呼籲,面對後疫情時代,防疫生活中應更加重視急性冠心病!近幾年,由於心導管手術的進步,從氣球擴張術至血管支架的發展,再加上外科手術的精進,使得冠心症的治療一躍千里,死亡率及併發症均大幅降低。但就急性心肌梗塞而言,因延誤就醫而發生的死亡悲劇仍時有所聞,盧醫師提醒大家都要從年輕就做好心臟保健,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一有徵兆必須儘快就醫,因為在這個與死神拔河的關鍵點,時間就是生命,尤其在疫情影響下,搶救急性心肌梗塞更是分秒必爭!
案例分析:
低密度酯蛋白高度異常使冠狀動脈狹窄
一位45歲的林先生,沒有抽菸及過往病史, 1月16日在健身運動,突然發生劇烈胸痛合併冒冷汗,在中國附醫急診,心電圖呈現下壁心肌梗塞。盧炯睿醫師緊急啟動心導管,一面向病患及家屬解釋病情,病患父親似乎不太相信年紀輕輕的兒子,竟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
所幸到院後40分鐘內順利打通病患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的部位,同時發現左冠狀動脈也呈現高度狹窄,經抽血檢查發現病患低密度酯蛋白高度異常為主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