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根據健保局資料,65歲以上的國人近7成有膝關節退化性現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醫師運用羅莎機器手臂人工關節置換,不需破壞股骨髓腔,因此手術中出血降低,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床走動,更可配合健保給付,是關節退化患者治療新選擇。
圖說:中國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與機器手臂工程師和技師
洪誌鴻主任醫師表示,在傳統置換手術上強調重心必須通過膝關節中心,然而並不是所有人天生膝蓋都是直的,在亞洲族群,更多的人是有些微的O型腿,如果每個關節置換都是要把腳給作直(垂直於地面),那病患的不適感及異物感就會增加。
關節置換的患者絕大多數是長者,關節置換做”適度”的修正,讓病患恢復接近年輕時的膝蓋。但是何謂”適度”,目前文獻建議重心的偏移要控制在3~5度內,這微小但重要的修正在傳統微創置換手術是依靠醫師的經驗和手感來作截骨。
精準醫療股骨髓腔免破壞減少術後出血
傳統手術為了測量股骨的外傾角,需破壞股骨的骨髓腔以植入骨髓內桿作定位,而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
目前國內關節置換的機器手臂,分別為美酷(Mako)和羅莎(ROSA)羅莎(ROSA)機器手臂關節置換相較傳統微創手術可達到精準置換的目的,另外可免除股骨髓腔的破壞,減少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羅莎(ROSA)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與健保結合,費用較低,使用費約5萬,其餘耗材及健保部分負擔另計。相較美酷機器手臂(全自費約45萬)可減少約一半的費用。
圖說:70歲患者接受洪誌鴻醫師羅莎機器手臂置換術二天下床活動並無後遺症感佩醫術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