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關節腫、痛、僵硬應懷疑是痛風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正確診斷有益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類風濕性科主治醫師蔡嘉哲教授懷疑該病與牙周病有關,利用患者自體抗體結合胜肽檢測,從牙周致病菌找出一段胜肽用來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新穎的「BR1抗體檢測」,可精準診斷,利用新型生物製劑,提高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研發成果榮獲科技部2022年未來科技獎。
圖說:蔡家哲教授【上圖左】類風濕關節炎與牙周病具密切關係,研發團隊找到「anti-BR1抗體檢測」,用來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
蔡嘉哲教授:牙周病菌找到「anti-BR1抗體檢測新方法」
蔡嘉哲醫師表示,關節炎為一個常見且非單一的疾病,因常常伴隨多種形態,病人常會在關節處感受到疼痛、腫脹及僵硬,且疾病發生率多為40歲左右的女性。關節炎在美國及大陸超過5千萬及一億人口的流行率,且罹患人口每年都在攀升,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一個慢性發炎且具破壞性自體免疫疾病,其影響人口為0.5-1%。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可透過血清學檢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 (R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 (ACPA)」二種方法為主。
anti-BR1抗體檢測可望成為第三種檢驗方法
蔡佳哲教授指出,傳統這二種檢測,仍有至少3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對於RF或ACPA是陰性。由於無法透過單一測試即可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因此醫師必須透過合併患者的症狀、關節檢查、X射線及血液檢查等診斷結果,而往往因為判斷分數無法達標而影響醫師開立健保藥物。因此開發具新穎性的生物標誌物,提升檢測敏感度及評估對於疾病治療的反應,以緩解症狀及進行下一步的治療。
蔡嘉哲醫師說,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牙周病具密切的關係,而牙周病主要的致病菌為牙齦卟啉單胞菌,此菌會產生許多毒力因子,像是牙齦素含有多段domain包括了RgpA (arginine gingipain)及Kpg (lysine gingipain)。因此,由蔡嘉哲醫師策劃的研發團隊計劃從牙周致病菌找出一段胜肽用來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以此新穎的血清檢查標的為核心,開發以ELISA方法學的診斷套組(anti-BR1抗體檢測)做為臨床診斷使用。
新法找出類風溼性關節炎血清抗體陽性率由6成提升至8成
蔡嘉哲醫師研發團隊從研究牙周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係中找到一段關鍵的胜肽,可以用來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利用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檢測人類血漿中BR1自體抗體,BR1抗體可作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診斷輔助工具。團隊從140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找到76位 (54.3%)BR1抗體陽性,且在傳統二種檢查RF及ACPA陰性病人找到一半的病人有anti-BR1抗體陽性,並使傳統檢查陽性率從66.3%提升到87.1%。
BR1精準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檢驗診斷套組可提升臨床上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敏感度,蔡嘉哲醫師進一步表示,期望未來此診斷套組能作為第三個被用來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檢測方法,能夠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讓病人減緩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圖說:黃小姐發病時,連起床刷牙都僵硬無法操作,如今在蔡教授治療下得到緩解控制,雖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領有重大傷病卡,仍恢復九成活動力,控制良好。
個案分享:傳統檢測無法正確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37歲的黃小姐從18歲開始常感覺關節紅腫痛,外院誤診為痛風,因此開始以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但仍未見改善。直到23歲時來中國附醫蔡嘉哲教授門診就醫,蔡嘉哲醫師經過初步診斷懷疑可能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但透過檢測類風濕性因子(R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CPA)皆為陰性,導致無法明確診斷。
有鑑於此,蔡嘉哲醫師團隊開始研究新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檢查,簡稱「BR1抗體檢測」,經檢驗黃小姐BR1血清檢查為陽性,確定類風濕性關節炎後,積極以新的抗風濕藥物包括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黃小姐關節腫脹很快消失病恢復正常生活,目前持續治療中。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