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中醫大展出【台灣中醫藥發展史暨中醫藥典集】歡迎民眾參訪

【記者陳世旺報導】中國數千年中醫藥和針灸已成為傳統醫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將針灸列為非物質文化資產。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以及中醫博士林昭庚二位中研院院士聯手努力下,在中國醫藥大學立夫中醫藥博物館展出「臺灣中醫藥發展史常設展」,「臺灣中醫藥典籍特展」,除傳統醫藥史籍,完整公開長達361年的臺灣中藥發展歷史與脈絡。更有現代化3D人體經絡圖,透過數位化智慧系統介紹台灣中醫藥發展史,展覽自112年2月21日到112年5月19,開放免費入場參觀,歡迎民眾蒞臨參觀指導。230221 團體照

圖圖說〞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右二】中央研究ˋ院士林昭庚中醫博士【左二】歡迎民眾來參觀中醫藥史籍展

中醫大雙主修成就將中醫藥傳統醫學推向國際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中研院士洪明奇指出, 中醫大在蔡長海董事長及全體董事支持下,近年來學校師生表現皆備受國際肯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公布的2023年世界最佳大學排名,中國醫藥大學快速提升至全球排名第265,在全台灣的私立大學排名第一,能成長快速的關鍵,除了學校非常重視西方醫學新知,更注重東西方醫學的融會貫通與探索創新,由洪明奇校長帶領中醫大專家團隊以元代「玉屏風散」改良為中醫大的「抗冠方劑」,投入救治新冠病人,經根據細胞實驗證實能有效阻斷病毒與人體中的受體結合,即為現代醫學巧妙運用中醫藥典創新的最佳實證。

853302

圖說〞中國醫藥大學陳董事【創辦人陳立夫之子】由立夫中醫藥博物館高館長【左】陪同參訪展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諮詢顧問、中研院士林昭庚表示,中國醫藥大學專家能把台灣中醫藥典的精華歷史縱深近四百年,整理其中關鍵密碼對全世界展示,是史無前例的工作,也揭開了中醫、中藥在臺灣發展的歷史脈絡,非常難能可貴,中醫大中醫能在國際發光得力於雙主修,中西合璧,師 生努力研究出書,臨床證明,奠定基礎。回想三年前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苦於尋找新解方,但其實許多解方已經在中醫藥典裡尋求脈絡,這是先人的智慧,更是中醫藥學對全球貢獻的榮耀,非常值得各界前來探尋其台灣中醫藥史精髓。

853305

圖說: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黃明黃明和【右二】和陳昭庚院士【右三】中市文化局●施純福副局【左二】親訪陳光偉醫師【左】

臺灣中醫藥發展史從18、19世紀,唐山過台灣,隨著漢人移民開墾,明清醫政制度與傳統中醫藥典籍醫術隨著移民傳至臺灣,清朝時期臺灣名醫輩出,道光二十九年(1894年出生)的黃玉階為臺中人,光緒十年鼠疫(即黑死病)在全球迅速蔓延,死傷無數,黃玉階以精湛醫術治癒上千人,並請求當局設立「黑死病治療所」,成為台灣醫史著名的瘟疫權威,著有《黑死病疙瘩瘟治法新編》,彌足珍貴。

230221 林昭庚院士和陳光偉主任

  圖說:林昭庚院士【左】和陳光偉主任【右】在展覽會場相見歡

20世紀初,臺灣首位醫學博士臺大醫院院長杜聰明教授,積極推動中西醫的整合、中藥研究與中醫藥教學;1958年(民國47年)覃勤、陳固、陳恭炎三位中醫師創立中國醫藥學院,以中西一元化為宗旨,正規高等教育培育中醫藥專業與研究人才,臺灣中醫藥學教育邁入新史頁;2022年(民國111年)林昭庚講座教授榮任中央研究院第一位中醫院士,是臺灣中醫、中西醫結合與醫學領域的殊榮,具有承先啟後、時代性的歷史契機。

陳光偉醫師將典藏中醫史籍曝光增加可看度

配合臺灣中醫藥發展史的展覽做更詳盡的補充說明,本次特別邀請陳光偉醫師共同合作主辦「臺灣中醫藥典籍特展」,陳醫師擔任臺北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部主任,是中醫大優秀畢業校友,曾任中醫大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陳光偉醫師將數十年蒐集中醫史籍,包含日治時期及民國40-60年代中醫藥、手抄書、針灸、雜誌、中醫大老師著作等,從書本當中慢慢品味臺灣中醫藥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的歷史與文化,增添了本次展覽的光彩。

230221 林昭庚院士展區

林昭庚講座教授【上圖】榮任中央研究院第一位中醫院士,為臺灣中醫藥的發展揭開新世紀的序幕,與本次展覽主題相互輝映,極具時代性的意義,因此館方特別展示林昭庚院士醫療與學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