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腦中風黃金救治時間在8小時內,術前傳統電腦斷層掃瞄需注射顯影劑,費時又有副作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啟動人工智慧中心開發的「iStroke腦中風診斷平台」,運用AI大數據建構的人工智慧模型,分析CT腦部影像,免注射顯影劑作CT檢查,透過AI只花90秒,鎖定腦傷區與體積,可幫助醫師判斷腦中風位置與其範圍。
神經部蔡崇豪主任指出,腦中風發生後會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甚至導致死亡,電腦斷層檢查是現今相當重要的高階醫療影像診斷技術,臨床上依據腦部灌流掃描(CT perfusion, CTP)來診斷缺血性腦中風並評估其範圍時,需要花費額外時間來施打顯影劑以及完成腦部掃描,此外,慢病族群、急性腎臟傷害或重度慢性腎衰竭等病人對顯影劑也可能有過敏風險,注射顯影劑時,會發生噁心及嘔吐,若原本意識不清者,可能會因為將食物吸入肺臟而產生肺炎。
中醫大附醫神經部與人工智慧中心合作,運用大量NCCT影像資料,設計出『無顯影劑電腦斷層下的缺血性中風偵測系統』,只要約90秒即可判斷有無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再結合中國附醫開發之『腦部灌流掃描(CTP)成像智慧分析系統』,建立iStroke平台,強化對於腦中風的診斷與治療決策能力。
個案分享:精準即時搶救 術後長者康復能活動
79歲的林女士在廚房做菜時,突然發生左側手腳無力,被家人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林女士左側手腳僅能稍微移動、左側忽略症、左側顏面麻痺、嚴重口齒不清,神經部蔡昇達醫師初步研判為右側大範圍腦中風,需要立即進行電腦斷層掃描,幫助找到腦部受損位置與面積,中醫大附醫專家團隊先以無顯影劑的腦部斷層影像確認林女士損傷狀況,中醫大附醫專家團隊隨即啟動人工智慧中心開發的「iStroke腦中風診斷平台」,運用AI大數據建構的人工智慧模型,分析CT腦部影像,並模擬其施打顯影劑後的影像,來預測林女士損傷的腦部區域落點與體積,診斷出林女士為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結合後續AI分析CTP得到的可救治區域與不可救治區域等資訊,輔助醫師判斷其治療成效。
圖說:林女士(中)在腦中風發生後不到 90 分鐘,中醫大附醫「iStroke腦中風診斷平台」幫助分析絕大區域可救,即接受經動脈腦血栓去除術,由神經外科郭政宏醫師(右三)順利將右側中大腦動脈裡的血栓取出。術後僅少量腦組織受到永久性損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蔡昇達醫師,立即建議林女士接受「經動脈腦血栓去除術」,隨即由取栓治療專家神經外科郭政宏醫師進行治療,及時取出動脈血栓。林女士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不僅降低了大範圍腦中風後的死亡風險,其左側肢體與口齒不清的狀況大幅改善,手腳可以抬高,並從原本臥床狀態進步到可以乘坐輪椅,而忽略症也消失了,後續將繼續復健以強化肢體力量。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