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膝蓋及手部退化性關節炎、五十肩、旋轉肌腱群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關節置換術後積血,阿基里斯肌腱炎以及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等頑固性關節僵硬患者有福了。台中榮總2022年起運用「微細動脈栓塞術」治療百餘例,傷口小,復原快,可門診手術,無後遺症,所整理論文將刊登於歐洲放學期刊,為台灣醫界在國際發光。
圖說:台中榮總傅雲慶ˋ副院長【右二】放射線部骨關節疼痛治療門診林炫吟醫師【左】醫療團隊合影
臺中榮總放射線部骨關節疼痛治療門診林炫吟醫師表示,「微細動脈栓塞術」即為日本奧野 醫師於2013年針對異常微細動脈增生,所創建之精準栓塞新療法。多年來,已被認可為一種安全、有效之療法。目前已於日本、韓國、美國被廣泛應用,並為當今全球醫界所關注的熱門話題。
「微細動脈栓塞術」是在X光透視動脈血管攝影下,以微導管精準勾選出慢性發炎部位致病的異常新生微細動脈,並給予栓塞藥物治療,以降低疼痛神經的刺激及減緩局部的發炎腫痛僵硬等反應。目前主要應用治療範圍包含: 膝蓋及手部退化性關節炎、五十肩、旋轉肌腱群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關節置換術後積血,阿基里斯肌腱炎以及髕骨下脂肪墊症候群等。
「微細動脈栓塞術」優勢:傷口小可門診手術
1.微創手術:手術僅於穿刺部位有2毫米之傷口,大幅縮小手術傷口大小和恢復時間。 2.門診手術:不需長時間住院,家屬不需為了住院期間之照護而煩惱,術後當天即可返家休養。3. 低風險:不需全身麻醉,相比傳統手術風險更低,術中有任何不適皆可立刻與醫療團隊反映。
全球總人口中約有20-33%的病人(台灣約400-700萬)飽受頑固、慢性關節僵硬、腫痛或運動受限等困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傳統治療方式包括:止痛藥、貼布、復健、電療、震波、局部注射類固醇、玻尿酸等,通常效用有限;而開刀手術,則不一定符合適應症且需承擔較高風險、較長恢復期與高額的治療費用。
研究發現,慢性發炎會導致關節周邊生成異常微細動脈或動靜脈畸形。這些血管會異常擴張,並為關節周圍組織帶來發炎細胞,引起關節發炎腫脹。此外,異常血管新生還會伴隨裸露痛覺神經增生,進一步造成慢性疼痛。
根據發表於血管介入放射學(JVIR)和心血管介入放射學(CVIR)等期刊的論文數據顯示,有85%的退化性膝關節炎、88%的網球肘患者,可於術後獲得疼痛度或活動度明顯改善,且無任何重大併發症發生。最常見的輕度併發症為穿刺部位瘀青、治療關節暫時性皮膚缺血性顏色變化和輕微肌肉痠痛,發生率介於10.3%到70%間,這些輕度併發症,約二到四週內便可自行緩解。
圖說:放射線部骨關節疼痛治療門診林炫吟醫師做簡報
個案分享:術後半年無後遺症
60歲林先生農務,數十年來飽受肩膀、手肘、手指等關節慢性疼痛所苦。不僅影響工作效能、降低生活品質,甚至常令他痛到輾轉難眠。他曾輾轉求助過復健科、骨科、風濕免疫科、疼痛科,並嘗試過數種、近百次的治療,但症狀並未獲得緩解。最後經由臺中榮總放射線部骨關節疼痛治療門診林炫吟醫師診斷為「網球肘」及「手指退化性關節炎」,進一步安排「微細動脈栓塞術」治療。經透視血管攝影精準定位、栓塞掉致病之異常增生血管後,林先生於手術同日即可返家休養,當晚疼痛改善可一覺到天亮。治療後追蹤至今已半年,仍維持穩定無復發。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