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高血壓抽血檢查再找病灶治療遠離藥物!17年高血壓病史Bye--Bye

【記者陳世旺報導】罹患高血壓需要長期服藥控制嗎?答案是不一定。中醫大附醫內分泌科主任王子源醫師臨床經驗,抽血作特殊血液檢查,發現約有30%是低血鉀所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精準診斷治療就可無藥而癒,擺脫終身服用高血壓藥物。有高血壓患者,王子源醫師建議,有血壓控制困難的病人,可至新陳代謝科尋求醫師協助診斷,也許就是「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惹的禍,引發續發性高血壓。

圖五中醫大附醫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系內分泌科王子源主任左說明醛固酮腎素指標大

圖說、中醫大附醫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系、內分泌科王子源主任左說明高血壓是ˋ致命隱形殺手

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約有二到三成的病人患有低血鉀,如果病人有高血壓、抽血時發現低血鉀,便有可能是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至於大部分沒有低血鉀的病人,則須要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

全台529萬人患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危險因子

王子源主任指出,高血壓病人通常須終生服藥來控制血壓,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2017至2020年之間,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臺灣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6.8%,推估約有529萬人罹患高血壓,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分析2021年國人死因,高血壓性疾病的死亡率以及排行都呈現上升趨勢,也因此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台灣約53萬人是續發性高血壓可對症根除病灶

王子源主任說,臺灣有九成高血壓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病人只要按時服藥,血壓掌握應無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有10%的高血壓病人是續發性高血壓(全台約53萬人),即是另有病因才導致血壓偏高,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腎上腺醛固酮分泌過多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如果病因是單側腎上腺瘤或是增生,只要能早期精準診斷,經由手術切除病灶的腎上腺,是有機會根治高血壓的。

   王子源主任進一步分析,續發性高血壓病人,通常初發年齡約在30歲以前或50歲之後,病徵是定期服藥血壓仍「居高不下」。

圖三56歲的劉先生左服務於金融業有六年高血壓病史輾轉門診到轉內分泌暨新陳

圖說:56歲劉先生低血鉀引發「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胸悶疲倦四肢無力術後血壓恢復正常

個案分享:左腎上腺瘤引發高血壓術後血壓正常

56歲的劉先生,六年前被診斷罹患高血壓,在某醫院抽血時發現低血鉀2.7(正常值3.5-4.9),醫師開立補充鉀離子及降高血壓藥物,未再細究原因;有一天劉先生發生胸悶,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檢查,胸部電腦斷層掃描後,排除肺栓塞,轉到心臟科門診追蹤,而心臟科醫師發現在急診做的電腦斷層影像後,發現左腎上腺有1公分的瘤,再轉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系、內分泌科王子源主任門診,經診斷為左腎上腺瘤造成的「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腎上腺生產過量醛固酮造成腎素水平下降而導致的疾病),由泌尿科醫師用腹腔鏡成功切除左側腎上腺,術後血壓很快下降,經過多日休養後,血壓也逐步恢復正常,至今無須服用降血壓藥物,已經停藥一個月了。

個案分享:左腎上腺皮質增生術後17年高血壓Bye--Bye

58歲的廖女士,有17年高血壓史,都在診所拿藥控制血壓,最近血壓偏高而轉至某醫院心臟科就診,無低血鉀病徵,醫師向病人提及因壓力大而導致血壓偏高,因此除了原先三種降血壓藥物外,另給予廖女士抗焦慮藥物,後來廖女士經友人介紹轉至王子源主任門診,診斷為左腎上腺皮質增生,造成「原發性醛固酮過高症」,經由泌尿科醫師手術切除左側腎上腺後,ㄧ周後廖女士血壓恢復正常,也無須再服降血壓藥物,已經停藥三個月了。17年的高血壓甚至不藥根治,重獲快樂人生,讓王主任十分欣慰。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