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中山醫大112年高教深耕計畫【跨域創新教學】成效斐然

【記者陳世旺報導】中山醫學大學112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在校長黃建寧的領導之下,擘畫了一個以「跨域創新教學、實踐社會責任與永續目標、強化產學連結、深化資訊素養」為核心的人才培育願景,全校師生極力配合執行,績效斐然。

本校深耕成果開幕式周明勇董事長右三 黃建寧校長右二 張育超副校長右四 與本校參與師長合影

圖說:中山醫大深耕成果開幕式—周明勇董事長右三_、黃建寧校長右二_、張育超副校長右四_與本校參與師長合影

學校教育兼顧社會責任

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表示,在教育部計畫的支持下,聚焦於「教學創新精進」、「善盡社會責任」、「產學連結」以及「提升高教公共性」四大面向。為了實踐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之執行,學校教育使命與社會責任的關鍵步驟。

此計畫見證中山醫大在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突出其作為教育創新的先驅,以及實踐社會永續發展的理念。為期持續精進與創新,校方戮力於教育質量的提升、研究的深化,以及社會服務的擴展,全力以赴以達到國際醫學大學的頂尖水準,為全球醫學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112年度高教深耕計畫成果發表會」展現多元成就,邀請全國大專院校及聯盟夥伴學校共襄盛舉,透過經驗分享與成果交流與體驗參與,促進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

thumbnail 1

失智照護創新服務的實務分享

發表會形式多元,涵蓋教育論壇、實體成果展示與體驗、靜態海報及線上海報,全方位展現教學與研究能量。特別安排的失智照護教育論壇,由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主任施茗棋,以及郭慈安副院長主講,分享國內外失智照護的政策與策略、教育資源連結,及創新服務與實務的啟示。

展場的六大體驗展區包含:「樂齡與人文」:推廣食農教育,在地文化元素「麻芛」的共融及連結,搭配STEAM 教學活動設計,深化學生對USR的認同及傳承使命,以提升校園執行社會責任的實踐力。

展出迴旋梯文學獎作品、多元系列醫學人文素養活動。「世界永續實踐」:營造友善校園及推動生命教育的互動體驗。藉由拼圖遊戲過程,配合族群文化簡介提示,來認識臺灣多元族群文化。

thumbnail 2

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數位器材提升教學水準

利用在線互動式的花卡與顏色測驗,讓學生覺察情緒脈絡,並佐以他人的生命歷程故事,進而反思自身的生命意義。「跨域數位教學」:透過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技術,培養學生對於高齡者職能治療的了解和數位科技的應用。

培養學生21世紀的關鍵5C能力 (含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複雜問題解決、獨立思辨、創造力),以接軌創新教學,走向人工智慧學習融入教學的新體驗。規劃特展「德曼莎識能學習之旅與友善關懷展覽」則聚焦於學校如何透過失智議題,發展系列課程,結合社會需求與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專業與人文關懷精神,展現出學生在失智倡議行動的成果與提升社會對於失智識能創意發想之多元作品。而五年以來,共有13個科系超過350位同學參與並完成了50件行動方案,倡議觸擊超過25萬人次。

thumbnail copy copy

本次成果發表會不僅是一場學術與實務交融盛會,更是一次關於未來教育發展的深度對話。中山醫學大學期待透過這次活動,開創更多與國內外學術機構的合作與對話機會,共同探索和推進高等教育的未來走向。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