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創新周邊血半吻合幹細胞移植成功治癒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學童

【記者陳世旺報導】16歲的程小弟罹患罕見疾病【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巫康熙醫師,採用周邊血半吻合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移植後第15天就恢復了正常的造血功能,並在第30天順利出院。整個過程中,除了短暫的發燒,並未出現其他不適,門診追蹤一切正常。此創新技術將嘉惠更多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

532406970893468081

圖說:程小弟和媽媽感謝中山附醫巫康熙主任醫療團隊讓他重生

現代骨髓移殖不用抽骨隨,只抽周邊血,半吻合就可

巫康熙主任指出,一般人聽到骨髓移植就色變,傳統骨髓移植手術,配對者需抽骨髓,要全部吻合,才會進行骨髓移植手術。現代醫學進步,醫技發達,不用抽骨隨,只要抽周邊血,同時只要半吻合,就可做骨髓移植手術,這種新方法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已經有許多成功案例。希望能將這種“巫康熙式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半吻合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推廣至世界各地,特別是在缺乏骨髓庫的國家,為更多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創造福音。

S 71958550

圖說:移植成功程小弟免於輸血痛苦,日後可結婚生子正常生活他感謝巫康熙主任

程小弟12歲因常不明原因瘀青,仔細檢查後,診斷為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定期接受輸血治療。之後,輾轉來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尋求兒童血液腫瘤科巫康熙主任的治療,因為沒有完全吻合的親屬骨髓,故先給予近年來較新的方法,免疫藥物加TPO-RA藥物治療,開始時反應不錯,但減藥後,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再次復發,這時以程小弟的情況而言,造血幹細胞移植(又稱骨髓移植)應是最好的治療方法。然而,缺乏完全吻合的骨髓使得移植風險增加,考量到程小弟的年紀尚小,採用姐姐周邊血幹細胞成功移植。

巫康熙主任表示,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是一種罕見的疾病,雖然不是惡性,但其治療難度卻往往超過許多惡性疾病。

造血功能差血紅素、血小板、白血球會下降

患者骨髓失去正常的造血功能,導致白血球數量下降,易引發嚴重感染,甚至可能致命;同時血紅素下降,患者常伴隨嚴重貧血,臉色蒼白,需要輸血以維持基本生活。此外,血小板低下則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腦出血,危及生命。

半吻合移植存在20%失敗率

巫康熙教授說,目前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輸血以緩解症狀,免疫藥物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則是治本之法。儘管近年來免疫藥物搭配TPO-RA治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旦停藥,病情往往會復發,因此,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成為治療的最佳選擇。然而,這需要完全吻合的幹細胞,否則存在一定的失敗率。

近年來,半吻合造血幹細胞移植雖然可以解決吻合問題,但傳統的半吻合移植方式仍有約20%的失敗率。巫康熙團隊根據多年經驗,不斷思考和討論如何降低這一失敗率。

創新改良半吻合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獨步全球

程小弟於今年8月接受了姐姐的半吻合造血幹細胞移植。除了傳統移植方法外,巫康熙團隊還採取了一系列改良創新措施,包括調整移植前的全身放射治療、使用新的抗排斥藥物以及在移植後添加促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活劑。

儘管大多數造血幹細胞移植過程會伴隨不適和併發症,但程小弟在移植後第15天就恢復了正常的造血功能,並在第30天順利出院。整個過程中,除了短暫的發燒,他並未出現其他不適,“無聊”成為他唯一的“副作用”,這讓家屬和醫療團隊感到相當欣慰。

巫康熙醫師指出,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少見的疾病,在兒童或年輕的病患,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這疾病很重要的方式,但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要有完全吻合的造血幹細胞,才會有較好的成功率。儘管半吻合造血幹細胞移植克服了吻合問題,但仍需面對植入失敗、排斥和感染等挑戰。巫康熙團隊正在將全球最新的技術進行改良,採用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取代傳統的骨髓抽取方式,希望能將這種“巫康熙式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半吻合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推廣至世界各地,特別是在缺乏骨髓庫的國家,為更多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帶來新福音。

揚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