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骨折後接受手術復位,打鋼釘鎖鋼板或者使用石膏加強固定,透過中西合璧治療,飲用水煎中藥藥液包「樂痛舒」,可緩解腫脹、痛、關節沾黏現象,避免術後可能產生關節緊縮,造成力量平衡不佳、活動度受限等疼痛問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傷科侯甫葦主治醫師表示,骨折往往傷癒後也會留下程度不一的後遺症,所以在骨折後恢復期間應多加注意,不可太相信民間偏方,為了消腫、疼痛亂服釘地蜈蚣、白花蛇舌草等冷寒藥草,造成腸胃不適,該院中醫部研發水煎藥包「樂痛舒」,科學化很,簡便安全。
老人髖部關節骨折一年內死亡率高達15-22%
侯甫葦醫師指出,老年人骨折後的恢復期更是不能輕易忽視的。根據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研究中指出,依現今的醫療照顧水準,老年人發生髖部關節骨折後,與其直接相關一年內死亡率高達15-22%,其因為老年人常合併罹患多種慢性疾病,骨折後恢復期間無法行走,導致長期臥床提高感染機會,所以中西醫診療的早期介入與維持心肺功能穩定即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老人髖部關節骨折之外,第二個較為常見的即是橈骨遠端骨折,典型的例子是發生於年老的女性身上,例如門診有一位76歲黃姓女士,因為晚上起來上廁所,不甚跌倒左手撐地,造成橈骨遠端骨折,經整復與夾板固定後,搭配膏貼與中藥藥液包,可以快速改善局部腫脹的狀況,減少疼痛所造成的不適。若是患者初期腫脹情形較為嚴重,可能日後進而影響手腕關節功能,甚演變成網球肘、五十肩等病症。
術後 宜西醫物理治療與中醫傷科治療
侯甫葦主治醫師說明,「現今為解決這樣的問題,目前最常見的療法即是骨折手術後期間,結合西醫的物理治療與中醫的傷科治療,兩者靈活搭配的治療模式」。患者可以在術後,經由骨科醫師轉介到復健科與中醫傷科進行治療,西醫物理治療可以提供電療、熱療、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中醫傷科治療可以提供手法治療、針灸、拔罐與膏貼中藥等治療,雙管齊下使生活功能盡快恢復至正常狀態。舉例來說,患者假設有關節緊繃的問題,可以先進行手法與針灸治療來放鬆關節周圍的肌肉等關節組織,之後再到物理治療進行徒手治療,將僵硬的關節拉開。
骨折後的功能恢復,需要不同醫療階段的銜接。從發生骨折後西醫骨科的手術治療或者是中醫傷科的接骨,進入到骨折固定(癒合)期,此時西醫物理治療與中醫傷科的加入,可以減少腫脹、疼痛與關節的受限程度,期間也可使用中藥藥液包「樂痛舒」,協助骨折急性期減少腫脹與疼痛的程度,延續至癒合恢復之後。最為重要的是,骨折後要如何恢復的好,如何恢復的快,需要的是病患、醫師、治療師一起面對,切勿輕信民間偏方或謠傳,避免造成骨頭不癒合或者是癒合不良的狀況,演變成創傷性關節炎,最終造成功能永久受損的情況發生。
揚善採訪專線0980-65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