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新一代標靶藥物問世治療肺癌新選擇

    

     【記者陳世旺報導】醫學臨床統計,女性罹患肺腺癌比率高於男性,患者接受正規西醫療法服用標靶藥物治療,經過一段時間可能肺癌腫瘤表現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吳銘芳建議患者接受新一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腫瘤將獲得控制且縮小,可延長存活期約26個月。

54歲不曾抽菸的林女士,於五年前因右胸有點緊繃,在一次的健康檢查,竟然診斷出為肺腺癌併有肋膜轉移及積水。在她接受病理切片檢查發現,肺癌腫瘤表現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

圖說: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吳銘芳利用新一代標靶療法讓林女士重燃生命火花

吳明芳主任表示,與林女士相同情況的病友並不在少數,林女士在接受了長達兩年的第一代EGFR標靶藥治療過程中,僅初期出現些許皮疹,並無嚴重副作用產生,林女士因為良好的生活品質,得以持續上班工作。24個月後,腫瘤仍無法避免的產生了抗藥性,因此改為接受化學治療。她接受了四個療程含鉑金的化學治療,以及九療程的維持性化學治療,總共約一年。在這段化療時間,她會覺得疲累,胃口不適,但腫瘤最終難免還是進展。

                                            肺癌抗藥的T790M基因突變找到了

林女士及她的家人不願放棄,積極與醫師團隊配合,討論其他治療方式。當時林女士較幸運的,在吳銘芳主任建議下,進行再次進行病理切片,找到導致抗藥的T790M基因突變。以藥物專案申請方式,取得當時台灣尚未獲得藥證核准的新一代標靶新藥。在吳主任及其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林女士得以找到合適的治療,順利控制病情。對林女士來說,相較於化療,她的生活品質大為改善,可以有很好的精神和體力,做她生活上喜歡做的事情,並且和家人每週固定到惠蓀林場,溪頭去走走,呼吸新鮮的空氣。

                                      新一代EGFR標靶治療上市可延長存活期約26個月

第四期肺癌存活期,過往只有約5%:吳銘芳主任指出,第四期肺癌過往五年存活率只有5%。目前有健保給付的三種EGFR標靶藥物,用在一線肺癌治療時,多數病人在10到12個月後,腫瘤會產生抗藥性使藥物失效。這時候,找到導致藥物失效的抗藥基因,才能決定病患接下來的治療方向。目前研究發現,接受第一代EGFR標靶治療後,約5到6成的患者,會像林女士一樣,產生T790M基因突變。

吳明芳醫師指出,在過去帶有T790M基因突變的病友,若想持續治療,只能選擇化療藥物。隨著新一代標靶藥物在台上市,越來越多證據指出,T790M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友在抗癌路上多了一項武器可接續治療。吳銘芳主任表示,在2017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一個第二期臨床試驗研究成果顯示,新一代標靶藥物,用在二線之後,具T790M基因突變病患,平均可延命達約26個月左右,結果亮眼。

                                                新一代標靶藥副作用小,安全性更

肺癌治療新進展,延長壽命同時,維持生活品質:吳銘芳主任說,現在多數民眾仍停留在癌症治療過程,一定得伴隨許多不適的副作用。但醫藥研究持續有新突破的今天,新一代標靶藥帶來了相較於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副作用更小,安全性更高的肺癌治療選擇。過去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在常見的副作用,如: 甲溝炎、皮疹以及腹瀉,各有不同輕重程度的表現。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為副作用導致生活品質下降,被迫要選擇其他劑量,甚至停藥先處理副作用,導致病患及家屬在治療時,產生挫折感,影響抗癌信心。

                                            吳銘芳:基因檢測、精準醫學將成為治癌新趨勢。

吳明芳主任提到,發表於2017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的跨國性研究為例,新一代標靶藥若用於更前線治療,病友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平均約達一年半,相較於現有健保給付的EGFR標靶藥物,顯著延長,更重要的是副作用更小的特點,讓醫界對於這樣的研究成果感到十分振奮,代表未來,在肺腺癌的治療上,延長病患生命的同時,可望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吳明芳醫師認為近年隨著基因檢測的推廣,精準醫學逐漸成為癌症治療趨勢。

 

如何找到合適每位病友的治療? 除了仰賴藥物的研發進展,醫病雙方的溝通跟互信十分重要,藉由醫病雙方溝通,找到合適治療時,病友能活得有生活品質,同時保有治療信心及尊嚴。因此病友千萬不要逃避治療或誤信偏方,積極與醫師討論對自己最佳的治療決策,才能精準醫療,讓漫漫抗癌路無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