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世旺報導】位於八卦山上的文德國小,雖然是偏鄉小校,但是運用科技跟世界接軌的努力不遺餘力,學校發展創客(Maker)自造教育為學校特色亮點,然而老師們擔心一味跟從科技教育的學習,容易迷失教育本質,因此,思索如何將科技化的創客教育與地方特色做結合,讓學生的學習能夠回饋到家鄉,而有了這樣科技與古蹟結合的創客自造教育課程。
國寶級木作老師許金龍薪傳─卡榫功夫!
文德國小老師以芬園在地的國家三級古蹟「寶藏寺」為課程設計理念核心,透過科技創客的學習,來教導孩子認同在地,也讓其他地區遊客瞭解芬園家鄉之美。由此,文德國小結合在地木作許金龍老師的指導,以寶藏寺建築結構─卡榫之運用,設計出一套能讓學生自行組裝的寺廟建築結構木作,讓參與的人員能夠從組裝中對傳統寺廟結構有初步認識,接續再進行寺廟導覽,參與者才能更為瞭解傳統寺廟建築之建造難度及設計美學。而後,再由參與者進行3D創模學習,將自己所觀察到或有興趣的結構,運用科技捏塑成型,然後運用3D列印或雷雕技術,將自己的成品製作出來。
鹿港高中創客基地輔導文德國小基礎教育
本次文德國小遴邀鹿港高中的師生一同參與學校發展的課程,由於鹿港高中是教育部通過補助設置創客基地的學校,且鹿港鎮本身也為彰化縣古蹟大鎮,校長林宜賢得知文德國小針對古蹟融入科技教育的努力,特別與學校師生一行30餘人到校交流體驗文德國小發展的特色課程,也期待未來能夠以鹿港高中創客基地學校的資源,給予文德國小協助及支援。
李政穎校長:深耕!紮根!在地文化
文德國小校長李政穎表示,學校位處偏鄉小校,孩子們在科技化的時代中,未來可能在各地學習,但是我們要教導孩子不管未來身在何處,「認同在地、關懷在地」是他們最根本的情懷。雖然科技一直日新月異,如果教師能夠將科技融入在地,教導孩子在地化的創客教育,那科技也可以很古蹟,古蹟也可以很科技,孩子的認同度也會更高,也更能以自己的家鄉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