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學,近六成家長不滿意品格培育! 家庭教育對孩童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性眾所皆知,但仍有父母對於如何培養孩童似懂非懂,在 各種 教育方式中猶豫徘徊 。為讓品格扎根,快樂之道基金會發起品格教育課程,日前於高市展開,快樂之道基金會表示此計畫輔導學生從日常小事開始豎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培養新生代良好品格力。
知名教育團體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針對國中小教育進行「學習品質滿意度」調查,民調顯示,依據孩子學習不滿意的項目,品格培育以58.6%比例占最高不滿意,其次是人際互動占34%;在學習方面缺乏興趣與動機占有45.7%比例;另外,也有67.3%人不滿意學生不自動自發;有53.7%民眾不滿意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想要孩童有個好未來,大多數家長看中孩童的學業成績,卻可能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品格養成。 曾為人師的活動策劃人劉老師認為,好品格需要長期的耕耘,長輩若只關心成績,孩童的品格程度自然難有增進。如果孩子對於品格沒有基本認識,也難避免以後不會再犯相同或類似的錯誤。
快樂之道基金會在全台推動品格力養成公益活動,發現最多父母反應的問題為新生代無法實踐良好品格如持之以恆、忠貞、守信、尊重、禮貌、勤奮、公正等理念。劉老師分享要幫助孩子成長,就要引導他看到問題並改正問題。這基於孩童是否有足夠的知識積累並可以身體力行。藉由快樂之道運動發起者L. 羅恩 賀伯特著作的快樂之道一書,可以幫助孩子認同品格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不只糾結於已經犯的錯誤,還能自我檢討,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
學校主任表示,孩子的功課好壞是一回事,但是品性好壞確是想當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孩子走偏了或者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話,不僅為自身帶來不好觀感,此外也會去影響他人的生活狀態。一位參加9次活動的潘學生分享,在課程中發現原來自己是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或模仿的對象,所以當自己發現他人做不好,自己應該勇敢的指出來,而不是假裝視而不見,因為這樣他人就無法把錯誤導正。
快樂之道基金會講師季蕙雯認為, 孩子的未來不是單靠學業就一定有保障, 若 價值觀歪斜走上偏差路,學歷再高也枉然。 孩童的品格是日積月累逐漸建立的, 她呼籲家長 合理豎立家庭規範,把握孩子出錯的機會,妥善引導,幫助孩童提升品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