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日前於山達基高雄機構舉辦「走出憂谷,從心出發」公益講座。邀請台灣青少年與家庭輔導協會理事長蘇益志社工師、美女作家李錦秋營養師、自然醫學蘇熙文醫師,與民眾探討精障者照護議題。
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一億兩千萬人口服用精神科藥物,其中有兩千萬人口是孩童。「國內,去看精神科的人口則達260萬,超過總人口數的10%。伴隨的藥物是否過於浮濫問題,值得國人注意。」而除了藥物治療,有沒有其他多元的方式,能夠陪伴精障者與家屬,走出那跨不出的一步?
長年從事諮商與心理輔導的行動社工師蘇益志表示,現代人不論是爸爸媽媽,或是小孩,容易沉迷於網路與手機平板,疏於人際關係的培養與互動,因而容易觸發相處與情緒上的障礙。鼓勵大家適時放下科技物,多與真人互動回歸自然。同時亦可透過音樂、正向休閒活動以及信仰等方式,讓自己的身心都能達到放鬆、舒緩的狀態。
現為泰安醫院營養師,也經常在健康網站發表文章的李錦秋則表示,色胺酸攝取不足,減少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故而引發行為與情緒上的異常反應。建議民眾可透過營養的補充來調整。例如多攝取豐富色胺酸的食物,如雞、豬、牛、羊等動物性蛋白,或者是植物性蛋白如香蕉、燕麥等。同時也可補充深海鮭魚油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都能幫助人體減輕壓力,改善注意力,走出憂鬱。
主辦單位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監事長葉詩郁表示,台灣精神醫療領域在人權照護的許多進步大家有目共睹。不過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討論與改善。很多精障朋友及家屬們反應,在心衛醫療領域中,常只剩一個選擇沒辦法適性解決他們的困境,辛酸與無奈乏人問津。希望透過今天專家分享與探討,提供民眾更多元化的選擇,適性發展。用不同思維,一同促進精神醫療的照護環境,讓患者的康復之路能夠走得更順暢、更能及早復元走出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