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69 topbanner

112年7月起18歲以下裝電子耳健保給付!全台首位裝雙側電子耳才10月大女嬰

【記者陳世旺報導】台灣每年約有14萬名新生兒,罹患先天性聽力受損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其中又有10%為重度聽障大於70分貝,所以台灣每年約有40名重度聽障新生兒,家長應格外注意新生兒聽力問題。中醫大附醫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陳冠華主任建議:越早治療越好,出生一個月內完成聽篩,三個月內完成確診,六個月內開始介入治療(配戴聽覺輔具及接受聽能復健)甚至裝電子耳。112年7月1日起18歲以下裝電子耳健保有給付嘉惠聽障患者。

S 6643939 0

圖說:女嬰家長感謝中醫大附醫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陳冠華主任【右二】與]醫療團隊

全國第一位健保給付雙耳植入電子耳成功個案

10個月大女嬰言言,出生時新生兒聽力篩檢雙耳(聽力損失大於90分貝),陳冠華主任指出,對於重度以上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大於七十分貝)的病人,助聽器音量已經不足,須植入人工耳蝸方能改善聽覺;言言母親在巨大經濟壓力之下(人工耳蝸自費一套100萬台幣),僅能先預訂植入單耳(健保只給付一耳),幸運的是,衛福部健保署今(112)年7月1日起放寬政策,未滿18歲重度聽損者雙耳人工耳蝸,改為健保給付

女嬰父親失聰,但是基因檢測並非遺傳,為使言言能夠擁有雙耳優勢,言言媽火速與中心連絡更改為雙耳植入,並順利於7月20日進行雙耳健保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術後隔天開機,言言即有聽到聲音轉頭尋找聲源的反應,植入2個月左右,已開始有口語發展,可回應家長,與家長互動,言言也是全國第一位健保給付雙耳植入人工耳蝸成功的個案。

聽語發展黃金期從出生六個月至到學齡前

醫界文獻顯示,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已被認為是極重度聽力損失病人最有效治療方式,根據研究,比起單耳,雙耳植入人工耳蝸,在安靜環境下可提升11%的語音辨識度,吵雜環境更可提高16%,對聲音品質、音樂賞析能力也有極大的助益。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臺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為千分之三,其中約百分之十至十五個案屬於重度,中醫大附醫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陳冠華主任說,全台每年大約新增40名重度聽損新生兒;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期從六個月開始至學齡前,大腦才會發展出最佳的聲音解析度、語音辨識度及清晰的口語發展,對於雙耳極重度聽力損失的嬰幼兒來說,兩歲前盡早進行雙耳植入人工耳蝸,是比較理想的治療選擇。

S 6643937 0

  圖說10月大女嬰裝雙側電子耳可辨識聲音方向並學會對話反映讓家長感恩中醫大附醫團隊

陳冠華主任強調,在歐美日韓等國,已把「嬰幼兒雙耳人工耳蝸植入」當作先天性極重度以上聽力損失的標準治療,然而在台灣,過往受限於健保給付限制,多數家庭只能選擇植入一耳,另一側使用助聽器,雖然可於安靜環境下溝通,卻始終無法達到最佳的聽覺表現,在吵雜環境中常有「聽得到但聽不清楚聽不懂」的現象,甚至對專注力、情緒穩定度、學業表現、以及建立人際關係造成莫大的限制。

112年7月1日起18歲以下裝電子耳健保給付

今年針對十八歲以下兒童,衛福部健保署於七月正式宣布雙側人工耳蝸植入納入健保給付,將大幅減少聽損兒童家庭經濟負擔,預估每年將有數百名嬰幼兒受惠。

   中醫大附醫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團隊指出,嬰幼兒出生時一旦確診雙耳極重度聽損,經過專業團隊檢查評估,核磁共振及電腦斷層分析,確認無手術禁忌症,建議於兩歲前盡早同時植入人工耳蝸,已植入一耳之個案,另一耳應配戴助聽器不可中斷5年內完成電子耳裝置。雙耳聆聽才能使聽損兒的聽覺及語言能力發展不受限制,讓聽力損失不再成為人生的絆腳石,能夠及早重獲新聲,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楊善採訪專線0926-080146